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

長照專欄

日本長期照護的初體驗-以職能治療師的觀點分享

個案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是目前醫療發展的目標。從傳統的醫療模式到現在鼓推的社會福利服務,從生理上的疾病恢復到身心靈的全人照顧,從醫療機構式裡的單一服務到醫療、社區、家庭的總體服務等,都在闡述醫療照顧體系的下一個新浪潮:讓每一位個體達到一定程度的最高的生活品質。而日本就是一個學習的好對象。

在經濟上,日本是亞太地區第二的經濟體;從人口的數量角度:日本是位居第三大的國家;從國家總體發展的程度來說:日本是第一位。而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日本造就出一個趨勢:人口老化嚴重但平均人口素質水準和意識足夠對付這樣的議題,因此從西元2000年日本正開始針對長護照護開始的介護保險等一連串的政策推動,有了第二代、第三代及第四代的長期照護改革運動。而這樣子的時空背景下,這一次的日本長期照護參訪之旅一行,從民間機構經營的長期照護機構到福祉機器展,看到了一個亞太下一步要走的景象與層次。

因此,以下分為兩個部分來做分享,第一個部分:嘆為觀止的日本精神,第二個部分:職能治療師如何有效參與進入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第一部分:嘆為觀止的日本精神

一、輔具:

日本精神在輔具的發明與創新上,發揮的淋漓盡致。從系統化的通用家具設計、行動汽車的通用科技到日常生活的生活類的用品上。在整體的輔具展我注意到三個特別的輔具,令我印象深刻:

(1) 災難應急中運送行動不便利的個案所使用的運輸輔具

(1)災難應急中運送行動不便利的個案所使用的運輸輔具:
現今自然災害頻傳,這樣的輔具直接的考量到災難運送過程中救援者如何便捷與省力,並且讓行動不便利的個案能夠安全穩定的在高樓樓梯間自由的穿梭,和在混亂的災難現場中移動個案,這類型的輔具已經充分體現日本對於全通設計的理念已經是行動準則而不用口號而已。

(2) 對於扶手和廁所等基礎空間建築的修改或者改變,打破以往高成本的修改

(2)對於扶手和廁所等基礎空間建築的修改或者改變,打破以往高成本的修改:
許多輔具的設計,完全可以利用個案家中現有建築設計的框架下,將沒有扶手的空間,裝上各種高度各類型的安全扶手,或者設計出一般功能馬桶可安置在個案的房間內,而不會像傳統使用的便盆椅發散出味道,且不會間接強迫改變個案使用的習慣等多點好的優點,讓個案可以舒適安全卻不用對成本有太多的考量。

(3) 從人性出發來看照顧者與被照顧者

(3)從人性出發來看照顧者與被照顧者:
長期臥床的個案,一天會有超過數十次的轉位,而這一天數十次的轉位,次次都考驗著照顧者的身體極限,長期下來,造成照顧者的腰通常會有問題。因此在會場上看到多樣方便照顧者轉位的輔具,有單純利用物理力學到利用高科技的原理設計,都是一個從人性出發點的最好典範。

二、身心障礙者的自主意識極高:
在日本看到許多行動不便的個案自主的使用輪椅穿梭在福祉機器展會場上抑或在街道上,此外,在會場還可以看到部分的輪椅使用者是獨自一個人的與廠商詢問相關的訊息,這讓我非常感動,因為身心障礙者能親自為自己選擇的輔具一定是最舒適和貼切的。當然,這樣直接反映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之間的認識和依賴是在一個良性的層次。

三、魄力的社長:
每一個創新的理念必須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執行者,才算完美。這次參訪過程中聽了與四位社長的交流,而我個人認為這四位社長的共通點,在於充分地讓好的想法落地執行。

這些社長帶領企業的創新策略邁向成功的道路,無非都是整合政府資源、商業模式、公共空間、和個案的需求等,這樣跨界、跨資源的整合,無非都是要非常有魄力的執行長才能達成。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照護系統可以執行的這麼完善的原因,因為,單獨一個方面的執行都不會有跨界掛資源的整合會來的有效果。

第二部分:職能治療師如何有效參與進入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一、發揮健康促進與功能促進在長期照護:
長期照護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如何提升被照護者的生活品質,而這個目標就是職能治療師服務的宗旨,所以在長期照護的過程中,職能治療可以扮演的多種角色。
(1)以復健專業的優勢,作為長期照護者的專業提升後盾。
(2)彌補長期照護者專業與技術的空缺。
(3)加強對於長期照護與醫療系統的無縫連接。
(4)……等。

二、職能治療從機構到社區:
聯合國於從1978年開始,就在提倡社區康復(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的概念,以社區為基礎的復健,目前也在台灣推開。而在長期照護10年的發展下,我們知道,在未來一定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社區型的長期照護機構,可能是自住型照顧的(例如:台灣的新來意部落社區健康營照計畫)或者是社區型為範圍居家復健模式(例如:台灣伊甸基金會的四川海外援助案),這些都意味者,職能治療不能只單純處理好醫院期間病患的問題,而是病患如何在社區、在家中與疾病長期共存的重要課題。因此,建議利用自身專業的優勢,讓職能治療專業進入社區,以開放性的思維進入社區,利用在地社區資源、與個案家屬充分溝通、利用政府的政策資源並且跨專業、跨領域的多方面整合等,是目前職能治療師可以多方涉獵的部分。

三、治療師須具備醫療與社會福利的整合意識:
從台灣政府的社政與衛政的整合開始,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應該具備有社會福利的觀點,反觀社福的從業人員也同樣需提升自身的醫療專業程度。而台灣因為政策的關係,目前多半的長期照護機構都是社會福利機構在經營運作,因此,治療師也需要改變自身執行專業的模式,以社會福利的觀點,加大專業的彈性、增加專業的廣度、並且調整自身對於專業界線。例如,如何利用社會福利有限的資源,來創造個案的目標達成,亦或者,拋棄原本固有的醫療觀點模式,因地制宜的針對各種狀況來發揮更有彈性的職能治療等。

最後,非常感謝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細心的安排,讓這一場豐盛的參觀之旅有一個美好的句點,期待這樣良好的形式活動能夠持續辦理,撒下更多長期照護先驅種子,讓台灣長期照護更加美好。

本文來源:本會第58期《銀髮世紀》季刊
本文作者:謝孟倫,時任伊甸基金會兩岸服務中心專案經理、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