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祉協會

長照專欄

舞蹈娛樂治療,帶老人動出生命力

  近年來,台灣也面臨了人口老化的現象,更有報章雜誌指出家有失智者九成婚姻出問題,而台灣約十九萬人失智,長照制度待健全的社會現象,強調的是照顧輕中度失智者的困難和照護者需要喘息的生心理需求,而長期照護中更需要增加喘息機制的可見度和照護資源。研究中指出,照護者的壓力大多來自病人情緒不穩及異常行為,且她們沒有喘息、社交的時間。目前會鼓勵參加病友團體來獲得喘息,像是照顧技巧訓練班和病友團體或日間病房,以尋求心理支持,並預防長者的功能退化和減少其情緒和行為異常的頻率,讓長者能有尊嚴並且提高心理安適和愉悅感。

  這樣的需求下,我們更需要用活動與課程來延緩長輩退化,如果能讓家屬及照顧者一同參與活動,增加正向愉悅的互動過程,必能減輕精神上的壓力,紓解身心的疲憊感。

  許多研究文獻曾提及「舞蹈治療」對人身心健康的助益,這是一個令許多人聽在耳裡覺得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的是「舞蹈」而陌生的是「舞蹈治療」。舞蹈治療和舞蹈、拳術、瑜珈等身體活動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是皆以人的身體作為傳達的媒介,也重視身體的察覺,去重新體會自己身體的運作和流動;不同的是,舞蹈治療除了體驗、抒發情感之外,還能聯繫心理狀態,進而對自我有更深的了解,在藉由治療師的介入,使其產生影響、改變。國外許多文獻也指出,適當的舞蹈、音樂、運動等有目的的休閒活動,可以讓人釋放腦內啡,進而達到歡愉的身心效果。

  近年來,舞蹈治療在台灣已越來越廣為人知,美國在一九五○年就有舞蹈治療,而台灣最早是用在精神病患,針對病人因為用藥的關係,呈現退縮在角落不活動的情形,設法進行改善。在一九六六年成立的美國舞蹈治療協會的定義下,舞蹈治療為被視為是一種心理治療或娛樂治療,運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或以這樣有目的的舞蹈活動達到治療性目的,且已廣泛的運用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專業間,針對不同的族群結合不同的專業施行。

  舞蹈是很多現在人用來舒壓的娛樂活動!但很可惜,目前台灣醫療法規中沒有任何一條有提到「舞蹈治療」這個詞彙,最接近的詞彙是台灣職能治療師法第十二條中所提到的「娛樂治療」,身為職能治療師,以全人的觀點來關照成員,在老人娛樂活動團體中加入了舞蹈的元素,因為舞蹈可以宣洩情緒、促進社交互動,用肢體動作去定義情緒和感覺,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當下的情緒和感覺,從中學習與焦慮相處,進而在過程中得到釋放。藉由舞蹈協助達到復健的效果,從中還可以提昇自信心,促進身心的發展,接受當下身體的狀態,協助釋放感覺(沉重、壓力、疼痛)。當然,此時治療師不只需要有執行「娛樂治療」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有「舞蹈」的根底,方能執行之。

  而針對老人的舞蹈娛樂治療往往以團體的方式進行,如此能有效的製造社交互動的環境,其中可以藉由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利用團體動力學的療效因子去改變成員,亦可提供治療團體成員間作良善的互動,藉由不同模式的互動,讓各自不同的氣質去互相學習模仿,並從中體驗社交互動的樂趣。

  舉例來說,在治療性團體中,治療師要知道個案的需求和狀態,引導他們,讓平時有攻擊行為的長輩透過身體的動作紓發情緒並引導體驗新的動作質地,例如:用腳用力的踩踏地板,讓生氣和不滿表達在地上,隨著音樂逐漸緩慢輕踏滑動。藉由肢體的控制和變化去引導和體驗,發展出動作,過程中,會將個案的動作明確化並且展現出力量,針對個案需求提供適當的肢體表達,使其覺察狀態,並從中給予新的信念,讓個案抒發情緒並接受此情緒狀態,並可在團體中討論如何解決憤怒的情緒方案,讓成員間互相學習並思考,這可能是其中一次的活動主題,然而一個活動中,會有五個部分,讓成員可以促進身體感知覺和互動性,並藉由肢體動作來活化大腦,讓腦內啡釋放以獲得愉悅感。

  「舞蹈娛樂治療」在老人照護上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介入方式,歡迎讓有舞蹈根底的職能治療師,以專業的角度設計、執行合於老人體適能與身心狀態的「舞蹈娛樂治療」活動,以更促進老人照護品質。

本文來源:本會第57期《銀髮世紀》季刊
本文作者:張彩音,時任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職能治療師、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理事